网上有关“中药科普—蚕豆”话题很是火热,小编也是针对中药科普—蚕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希望能够帮助到您。
中药科普—蚕豆。
蚕豆别名:佛豆、胡豆。药用部分豆科植物蚕豆的种子。用法用量炒制或煲汤。
认识蚕豆: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,全体无毛,高30~180厘米。茎直立,不分枝,方形,中空,表面有纵条纹。双数羽状复叶互生,叶柄基部两侧具大而阴显的半箭头状托叶,先端尖,边缘白色膜质,具疏锯齿,基部下沿呈尖耳状;小叶2~6个,椭圆形或广椭圆形乃至矩形,长5~8厘米,阔2.5~4厘米,先端圆形,具细尖,全缘,基部楔形;顶端小叶中央有很不发达的狭线形卷须。花1至数朵,腋生于极短的总花梗上;萼钟状,无毛,长约1厘米,先端5裂,裂片狭披针形,上面2裂片稍短;花冠蝶形,旗瓣白色,有淡紫色脉纹,倒卵形,长约3.5厘米,先端圆而有一短尖头,基部渐狭;翼瓣边缘白色,中央有黑或紫色大斑,椭圆形,长约1.8厘米,顶端圆形,基部作耳状三角形,一侧有爪;龙骨瓣白绿色,三角状半圆形而作掌合状,长约5毫米,基部耳状,一侧亦有爪;雄恋10,2体;雌态1,子房无毛、无柄,花柱细,顶端背部有一丛白色1C毛。荚果长圆形,稍扁,大而肥厚,长5~10厘米,阔约2厘米。种子矩圆形而扁。花期3~5月。
蚕豆吃法:煲汤、炒菜、腌制、油炸。
有文章称用 简单“秘方”治“糖尿病”靠谱么?
中医药,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,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命、 健康 和疾病的认识,具有悠久 历史 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。
中医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,它主要包括阴阳、五行、运气、脏象、经络等学说,以及病因、病机、诊法、辨证、治则治法、预防、 养生 等内容。说到中国的药文化,由于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 历史 ,所以其底蕴十分丰富。然而,无论是中国人,还是外国人,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,故而导致某些误识。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,我们对药文化的研究与宣传,力度很不够,长此以往,无疑对中药事业的继承、发展与推广是十分不利的。中药在中国古籍中通称“本草”。我国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是汉代的《神农本草经》,唐代由政府颁布的《新修本草》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。唐代孙思邈编著的《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和《千金翼方》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,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。明代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,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,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。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、中药材。
如今,随着对中药资源的开发和研究,许多民间药物也归入中药的范畴。所以,中药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,用于防治疾病的植物,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,不论产于中国,外国均称中药。中药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,充分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 历史 ,文化等方面的特点。
中医药有四气五味的说法。
中医的四气是指“热”、“温”、“寒”、“凉”四气。有这样一句话叫“寒者热之,热者寒之”意思就是说,如果得了寒冷的病要吃带热气的药,得了温热的病要吃带寒气的药。也就是阴阳相克。
中医药的五味是指“辛”、“甘”、“酸”、“苦”、“咸”。每一味药可以应对一种以上的症状。例如“辛”这味药专治血管阻塞等症状,可以起到发散、行气、行血的作用。这一味的代表的中草药有 薄荷、红花等。还有“甘”,它最好用于身体虚弱或急需大补的人,有补虚、缓急、调和的作用。这一味的代表的中草药有人参和当归。
随着新医改的实施,国家开始注重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,同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扶持力度也在加大。在这种大前提下,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宣传中医药治病的“简、便、验、廉”,为解决老百姓“看病贵”的问题,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。用中医中药,从病人的角度讲等于减轻了经济负担;从医院的角度看等于提高了 社会 效益
是谣言。
有自媒体发布题为《糖尿病有救了!这个秘方不仅急降血糖,还能降血压、防心梗》的文章,称一位55岁的老人经常感觉口渴,总想多喝水,刚吃过饭又马上觉得饿,还常出现脚抽筋、身体出冷汗等症状。于是到医院做全身检查,医生诊断为糖尿病,有时血糖高达25。坚持吃药病情没有加重,但仍然没有得到太大改善。后来获得一偏方——青柠檬炖鸡,血糖下降,之后十多年糖尿病没有复发过。
报道中还称,除了食疗,还可以配合按摩来降血糖。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、中国针灸学会腧穴分会副会长程凯认为,“穴药同源”,每个人的身体都是一个百药箱,里面装的药就是穴位。糖尿病也有其对应的“药之穴位”。
辟谣:
随着人们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,以及新媒体的广泛应用,健康类文章铺天盖地向老百姓席卷而来,而对于没有医学基础的老百姓来说,似乎每篇文章说的都有道理,难以判断文章中说的是“真知”还是“谣言”。
“谣言文章”常具备以下几个共性:
1、标题迎合百姓心理,简单“秘方”治“难病”。
这类文章中提到的病症往往是难以根治的、长期的、慢性的、发病人群广泛的,而所提出的治疗或保健方法又很简便“神效”,比如生吃茄子、喝绿豆水等,非常符合“市场”需求,容易被广泛传播。
该篇文章的题目“糖尿病有救了!这个秘方不仅急降血糖,还能降血压、防心梗”就十分符合“谣言文章”的标题特征。
糖尿病是渐进性的、慢性的、终身性的疾病,一旦确诊,需要综合药物、饮食、运动等多维度治疗,于是百姓就会寻求糖尿病的终结“秘方”,而使得这些文章广泛传播。
2、专业内容阐述混乱,案例夸张。
谣言文章一般缺乏专业性,对疾病往往不能正确或者明确阐述,案例也很夸张。
该篇文章中提到的患者55岁,血糖25,就医诊断为糖尿病,治疗为口服药物,但无效。一是没有提到血糖度量单位,二是未提到是空腹还是餐后血糖值,三是未明确是何种类型糖尿病,口服何种药物无效。
首先临床中糖尿病的诊断为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6.1mmol/L,和/或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7.9mmol/L即可确诊。并且医生会明确是属于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。1型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不足,口服降糖药无效,需要注射胰岛素治疗。2型糖尿病是胰岛素抵抗,相对不足,临床90%都是2型糖尿病,首选口服药物治疗。
所以,文中案例患者如此高的血糖值(25),已经属于严重糖尿病,临床中很容易出现酮症酸中毒症状,或者其他并发症,所以有明显夸张之嫌,并且混淆糖尿病的分型和治疗方式,误导读者。
3、断章取义专家言论,真假难辨。
为了增强文章的可信度,“谣言文章”常融入一些专家的言论,但往往是断章取义,使其说法真假难辨。
专家程凯所提到的“药穴同源”理论,是指中医在治疗疾病中,中药的处方跟穴位处方具有类比性。而并非指的穴位与西药同源,用了穴位就可以取代西药、不用西药了。这是明显的偷梁换柱,以偏概全。
中医治病讲究辨证施治,糖尿病属于中医“消渴”的范畴,临床上根据症状的不同及病变轻重程度的不同,将糖尿病分为上、中、下三消。
我们在针灸临床中,调整血糖需要辨证选穴,常用然谷穴、足三里穴、三阴交穴等,而根据不同的“三多”症状,可以选择以下穴位相配:
上消多饮,与肺阴不足、肺热有关,上消、中消所选腧穴不准确,鱼际和内庭均有清热作用,无养阴滋阴作用。
下消多尿,与肾阴不足、肾虚有关,针灸常用关元穴以滋阴固肾。不主张单个腧穴介入糖尿病治疗,因为单个穴没明显作用,应该根据不同病情开具腧穴配方
。辟谣专家:程凯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
复核专家:程海英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主任医师 教授
出品人:科普中国-科学辟谣
关于“中药科普—蚕豆”这个话题的介绍,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,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!
本文来自作者[listenwind]投稿,不代表问答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listenwind.com.cn/kepu/202502-2508.html
评论列表(4条)
我是问答号的签约作者“listenwind”!
希望本篇文章《中药科普—蚕豆》能对你有所帮助!
本站[问答号]内容主要涵盖:国足,欧洲杯,世界杯,篮球,欧冠,亚冠,英超,足球,综合体育
本文概览:网上有关“中药科普—蚕豆”话题很是火热,小编也是针对中药科普—蚕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希望能够帮助到您。中药科普—蚕豆。蚕豆别...